蘑菇视频真人版,蘑菇短视频下载安装最新版,蘑菇视频免费APP,蘑菇视频污在线观看

    蘑菇视频污在线观看資訊
    到2035年,我國生態保護和修複要做這些事!
    發布時間:2020-11-30 已有1758人閱讀
      經中央全麵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國家發改委、自然資源部近日印發了《全國重要生態係統保護和修複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以全麵提升國家生態安全屏障質量、促進生態係統良性循環和永續利用為總體目標,以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複為主線,明確了到2035年全國生態保護和修複工作的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提出了各項重大工程的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形成了推進全國重要生態係統保護和修複重大工程的基本框架。


      《規劃》明確,到2035年,通過大力實施重要生態係統保護和修複重大工程,全麵加強生態保護和修複工作,全國森林、草原、荒漠、河湖、濕地、海洋等自然生態係統狀況實現根本好轉,生態係統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服務功能顯著提高,生態穩定性明顯增強,自然生態係統基本實現良性循環,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體係基本建成。
      具體指標是:森林覆蓋率達到26%,森林蓄積量達到210億立方米,天然林麵積保有量穩定在2億公頃左右,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60%;確保濕地麵積不減少,濕地保護率提高到60%;新增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麵積5640萬公頃,75%以上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海洋生態惡化的狀況得到全麵扭轉,自然海岸線保有率不低於35%;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占陸域國土麵積18%以上,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得到全麵保護。
      《規劃》提出了以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黃河重點生態區(含黃土高原生態屏障)、長江重點生態區(含川滇生態屏障)、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南方丘陵山地帶、海岸帶等“三區四帶”為核心的全國重要生態係統保護和修複重大工程總體布局。根據各區域的自然生態狀況、主要生態問題,統籌山水林田湖草各生態要素,研究提出了主攻方向,部署了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生態保護和修複重大工程、黃河重點生態區(含黃土高原生態屏障)生態保護和修複重大工程、長江重點生態區(含川滇生態屏障)生態保護和修複重大工程、東北森林帶生態保護和修複重大工程、北方防沙帶生態保護和修複重大工程、南方丘陵山地帶生態保護和修複重大工程、南方丘陵山地帶生態保護和修複重大工程、海岸帶生態保護和修複重點工程、自然保護地建設及野生動植物保護重大工程、生態保護和修複支撐體係重大工程等九大工程,以及各項重大工程的建設思路、具體任務及重點指標。
      值得注意的是,《規劃》提出,到2035年,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占陸域國土麵積18%以上。同時,《規劃》專門設立了自然保護地和野生動植物保護重大工程,其中包括國家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自然公園和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
      2015年以來,我國在12個省區先後開展了三江源國家公園、祁連山國家公園、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大熊貓國家公園、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等10個國家公園試點,覆蓋麵積22.29萬平方公裏。
      為保障生態修複工程的推進落實,《規劃》提出了多項保障措施。一是加強黨的領導。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的重大工程建設領導機製,認真落實中央統籌、省負總責的全國重要生態係統保護和修複重大工程工作機製。各級黨委、政府要將實施全國重要生態係統保護和修複重大工程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一項基礎性任務和重要抓手,擺到突出位置,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和基礎保障。
      二是加快法律法規製度建設。積極完善國土空間、自然保護地、森林草原、海洋環境保護、河道管理、濕地保護、生態保護補償、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麵的法律法規製度。強化自然生態保護領域監管和執法,建立健全執法監督責任追究製度,加強多部門聯動執法,建立健全跨區域聯合執法機製,嚴厲打擊各類非法擠占自然生態空間、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嚴格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製度,健全環保信用評價、信息強製性披露等製度,引導社會監督,為生態保護和修複工作保駕護航。
      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按照中央和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將全國重要生態係統保護和修複重大工程作為各級財政的重點支持領域,進一步明確支出責任,切實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鼓勵各地統籌多層級、多領域資金,集中開展重大工程建設,形成資金投入合力,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持續加大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力度,加強監督考核。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製度,建立完善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製。將生態保護和修複領域作為金融支持的重點,建立健全生態資源融資擔保體係,鼓勵金融機構創新綠色金融產品。製定激勵社會資本投入生態保護和修複的政策措施,保障各類社會主體平等享受財政、土地等優惠政策的權利,鼓勵金融支持,穩定政策預期,吸引社會資本積極參與重大工程建設和管理,探索重大工程市場化建設、運營、管理的有效模式。
      來源:中國環境
    網站地圖